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用法 成语用法
红楼梦中元宵节猜谜-红楼梦元宵节灯谜寓意
tamoadmin 2024-11-06 人已围观
简介灯谜,又叫猜灯谜,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门传统的综合性语言艺术。 从现有的古籍记载当中,我们可以知道,自先秦以来,在许多生活领域里,都有谜语这一语言形式的运用:人们用比喻、借代、描绘、字形离合等方法制成谜语,用来劝谏、讽喻统治者,在外交上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用谜语来暗通情报,掩人耳目;文人之间也会用谜语来相互戏谑等。这时候的谜语和「 ”灯”还没有什么关系。 我国隋唐时期就有了元宵节张灯、
灯谜,又叫猜灯谜,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门传统的综合性语言艺术。 从现有的古籍记载当中,我们可以知道,自先秦以来,在许多生活领域里,都有谜语这一语言形式的运用:人们用比喻、借代、描绘、字形离合等方法制成谜语,用来劝谏、讽喻统治者,在外交上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用谜语来暗通情报,掩人耳目;文人之间也会用谜语来相互戏谑等。这时候的谜语和「 ”灯”还没有什么关系。 我国隋唐时期就有了元宵节张灯、观灯的习俗,到了宋代,元宵节的「 ”灯展”更是成了民间的一大盛事。元宵佳节,家家张灯结彩,上街观灯是元宵节晚饭后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项固定节目。于是,一些文人开始把谜语贴在花灯上,吸引过路的人们驻足参观、猜谜取乐。这时候就有了「 ”灯谜”的称呼。从此以后,猜谜活动得到了极大的普及,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 灯谜风行于宋、金、元三代,到了清代中叶谜风更盛。《红楼梦》成书于清代,作为我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巅峰,它气势恢宏、包罗万象。《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多才多艺,他的著作里面涉及的艺术范畴非常广泛,无论是饮食、服饰、建筑、诗词、医药都有精彩、独到的描写与论述,作为中华文化特产、中华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之一的「 ”灯谜”自然也被曹雪芹收录到了《红楼梦》当中。灯谜在曹雪芹的笔下与他的作品融为了一体,对整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那么,灯谜在《红楼梦》当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一、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是小说的核心任务。在一部小说当中,作者为了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往往会借助许多文学表现形式。「 ”灯谜”是曹雪芹用来刻画笔下人物性格的手段之一,在《红楼梦》当中,作者借助「 ”灯谜”来塑造人物形象,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通过「 ”灯谜”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来表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的是通过猜谜人或者制迷人在猜谜、制谜时的表现、动作、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红楼梦》里面大大小小的角色共有四百多人,与我们「 ”常见面”的也有数十人,这些人性格迥异,鲜活生动,每一个都是典型的「 ”这一个”,而不会给人「 ”脸谱化”的感觉。这得益于作者对每一个人物的精心刻画。作者还善于利用相同的场景对不同的人物进行个性化的展示。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元妃娘娘做了一个灯谜,叫小太监拿到贾府,让弟、妹们猜着玩儿。原文这样写道: 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四人听说忙出去,至贾母上房。只见一个小太监, 拿了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专为灯谜而制,上面已有一个,众人都争看乱猜。小太监又下谕道:"众**猜着了,不要说出来,每人只暗暗的写在纸上,一齐封进宫去,娘娘自验是否。 "宝钗等听了,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 故意寻思,其实一见就猜着了。宝玉,黛玉,湘云,探春四个人也都解了,各自暗暗的写了半日。 一并将贾环,贾兰等传来,一齐各揣机心都猜了,写在纸上。然后各人拈一物作成一谜,恭楷写了,挂在灯上。 宝钗做人一向圆通,说话做事给人留有余地,她见元春的谜很浅显,又不好一下子猜出来,所以就故意装作难猜的样子,思索了一会,其实心里早就猜到了。这段话,借着猜灯谜,就进一步刻画了宝钗八面玲珑、圆滑世故的性格特点。 书中又接着写道: 娘娘叫大家也做几个灯谜来猜,于是大家一时都写了,交给了小太监。到了晚间,小太监来谕,说,娘娘做的谜除了环儿何迎春猜的不对,别人都猜对了;又说,环儿做的灯谜不通,娘娘没有猜,叫带回来问问是什么。 这时候,大家的反应各不相同: "前娘娘所制,俱已猜着,惟二**与三爷猜的不是。**们作的也都猜了, 不知是否。"说着,也将写的拿出来。也有猜着的,也有猜不着的,都胡乱说猜着了。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与猜着之人,每人一个宫制诗筒,一柄茶筅,独迎春,贾环二人未得。迎春自为玩笑小事,并不介意,贾环便觉得没趣。 宝钗、探春等人得了娘娘赐的礼物,看了娘娘猜的灯谜,也不管对不对,都胡乱的说「 ”猜着了”,一是懂得「 ”尊卑上下”,不敢与娘娘争论对错;二是不拿这个事儿当回事儿,只是敷衍一下而已。 但是同样没有得到奖赏的迎春和贾环的反应就不一样了。这个地方作者其实是借助「 ”灯谜”来塑造他们的不同的形象,刻画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迎春性子软弱,从来不与人争长论短,为人宽厚,万事都不在意,首饰被奶娘偷走都不追究,当然更不会去计较娘娘的这点赏赐。而环儿性格阴郁,又被赵姨娘教导的「 ”上不得台面”、「 ”狐媚子、外道”,况且年纪又小,所以没得到东西他就「 ”觉得没趣”。 作者用猜灯谜这件简单的活动就写出了宝钗、迎春、贾环等人的不同的性格特点,为我们进一步塑造了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暗示人物命运 《红楼梦》的作者还巧妙的利用灯谜来暗示主要人物的命运走向。 比如元春做的这个谜底是炮仗的灯谜: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不仅暗示了元春暴毙的悲惨命运,也同时暗示了百年贾府最终风流云散的凄惨结局。 再在看探春的灯谜: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探春的灯谜,谜底是风筝,暗示了她日后远嫁番邦、杳无音信,对自身和家族的命运完全无法掌控、完全无能为力的局面。 还有惜春的灯谜,写的是: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谜底是「 ”海灯”。惜春后来果然出家为尼,伴着「 ”青灯古佛”度过了一生。这些灯谜对书中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做了「 ”谶语”式的暗示,既妙趣横生,又交代了故事情节的走向。 三、深化主旨,增添悲剧气氛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它的悲剧结局在开篇就已经被作者以宝玉梦游「 ”太虚幻境”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了。而书中的人物大多都是太虚幻境薄命司下凡历劫的「 ”风流冤孽”,他们的命运注定都是悲惨的。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书中的人物连同他们所依托着生活的豪门公府,不可避免地逐渐地沉沦、没落,直到烟消云散、土崩瓦解,这是作者为书中人安排的无法改变的宿命。也正因为这样,全书的叙述一直都笼罩着一层悲凉的迷雾,即使再欢乐的场景也无法消除那种淡淡的哀愁。 作者让笔下的主要人物去猜、去制做谶语式的灯谜,其实就是对全书主旨的进一步深化。用「 ”乐景写哀”,其哀更甚!这种在良宵佳节、喜气洋洋的氛围中都挥之不去的感伤情绪,完美地顺应了贯穿全书的悲剧基调,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悲剧气氛。 总之,《红楼梦》中的灯谜,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的暗示、作品主旨的揭示与深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贾政看到薛宝钗制作的灯谜感到忧虑,他在忧虑什么?
答案是竹夫人
元宵节,贾府在堂屋设了一架小巧精致的围屏灯,各人把所做的灯谜抄在纸上,再粘在屏上。宝钗做的灯谜是:“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就是“竹夫人”。
此谜前两句点出了“竹夫人”的外观特征,指出“竹夫人”在夏天“荷花出水”时可供取凉。后两句意味更深长,一语双关:秋天“梧桐叶落”是被弃之不用,暗示宝钗与宝玉夫妻不到冬。
所谓竹夫人,乃是竹匠用光滑纤细的竹皮编成的,即纵横交错的
竹皮交织成一个一端封口一边可开口的浑身孔隙的竹笼,由于竹笼中
空而透气,凉爽而富于弹性,所以手脚间夹个玲珑多孔的竹夫人,睡
眠时就觉得凉快多了。记竹夫人的腹内还可以放些薄荷与栀子花,避
免蚊虫咬
这竹夫人的雅号始见于宋代,苏东坡就曾有诗云:“留我同行木
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竹夫人又名“青奴”,黄庭坚的《竹夫人
诗》道:“侬理四弦风拂席,昭华云弄月浸床。我无红袖添娱夜,正
要青奴一味凉。”是的,在炎炎夏日,在更深夜静时分,有竹夫人陪
伴入梦。那惬意,那凉润,那情趣,的确如沐晚风,悠然至极,闲适
至极。
附录:关于竹夫人的来历传说
浙江溪下村多毛竹山,在山吃山,做篾匠的人很多。村里有个“竹夫人”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姓胡的篾匠,手艺很佳,可惜相貌丑陋。他有自知之明,自感貌不如人,就拼命赚钱,想以钱多来弥补貌丑。白天去给别人做活,晚上再编做各种竹器,凤岙集市时挑着去卖。
可是,当他的钱渐渐多起来时,他的背也随着渐渐地驼起来。因为打一爿晒谷用的篾簟要连续蹲一天呢!整天点着头蹲着干活,怎会不驼背呢?他几次托媒婆做媒,几次都不成,就了娶妻之念。
后来,他选择了最好的竹篾青,精心设计,花两个月的晚上时间,编成一个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小如真人、中空通风的“竹夫人”。盛夏时节置于床上,怀抱取凉,凉气爽人,却不会感冒,是祛暑佳品;冬天他将“竹夫人”裹上绒布,搂着她睡觉。直到他40出头,这位“竹夫人”已被他的汗水染成暗红色,比原来更为光滑。有一天偶然被邻居发现,他才含羞相告“竹夫人”的好处。
后来消息传开,一些有妻室的人也请他做“竹夫人”取凉。有一个堂房侄儿还拜他为师,专学做“竹夫人”。北宋年间,溪下村的“竹夫人”声名在外,有许多人来定做,成为酷暑天自用或送礼佳品。苏东坡在《送竹几与谢秀才》诗中就有“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之句。
到胡师傅49岁那年,一病不起,他嘱咐侄儿:“我后,所有财产归你,但你要替我做双穴坟墓,一穴葬伴我多年的‘竹夫人’,墓碑上也要刻上‘妻胡氏竹夫人’字样。”
我在《红楼梦》中也看到过一条有关“竹夫人”的谜语。元宵节,贾府在堂屋设了一架小巧精致的围屏灯,各人把所做的灯谜抄在纸上,再粘在屏上。宝钗做的灯谜是:“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就是“竹夫人”。
此谜前两句点出了“竹夫人”的外观特征,指出“竹夫人”在夏天“荷花出水”时可供取凉。后两句意味更深长,一语双关:秋天“梧桐叶落”是被弃之不用,暗示宝钗与宝玉夫妻不到冬。
这是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元宵节猜灯谜时贾政政看了宝钗所作的灯谜,不仅悲从中来,而且瞬间影响了他的心情。那么宝钗到底作了一个什么样的灯谜呢?
原文如下: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打一用物。
正是这个灯谜,不仅让贾政心情大变,还悲伤不已,当然正是这个灯谜,贾政也断言薛宝钗小小年纪作这样的不详灯谜,不是福寿之人。贾政之所以说薛宝钗是无福寿的人,就是因为她小小年纪却作出了这样不详的灯谜,与她的年纪和经历不符,以小见大,就可以看出她的结局也绝非有福寿之人。
果然薛宝钗的结局被贾政一言戳中,宝钗虽然嫁给了宝玉,但宝玉爱的那个人是黛玉,宝钗赢了婚姻却输了爱情,这还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贾府被抄家,宝玉因看破红尘,再加上对黛玉的思念和愧疚,含恨出家,丢下宝钗独守一生。这样的悲剧,正是贾政读过灯谜之后,所说的那种无福的不详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