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教学 成语教学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意思相似的成语-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意思
tamoadmin 2024-11-03 人已围观
简介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意思是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动作和事件来得突然,让人来不及防备。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出处、含义、运用及引申意义1、出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这一成语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兵书《六韬·龙韬·军势》中,意为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动作和事件来得突然,让人来不及防备。2、含义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动作或事件发生的速度之快,如同迅雷一般,让人无法及时做出反应或采取措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意思是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动作和事件来得突然,让人来不及防备。
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出处、含义、运用及引申意义
1、出处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这一成语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兵书《六韬·龙韬·军势》中,意为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动作和事件来得突然,让人来不及防备。
2、含义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动作或事件发生的速度之快,如同迅雷一般,让人无法及时做出反应或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它强调的是一种突发性、出其不意的态势,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不可预测性。
3、运用
在现实生活中,“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常常被用来形容某些突发事件或动作的快速、突然,例如:“警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了罪犯的藏身之处,成功将他们逮捕归案。”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了事件发生之迅速,使人措手不及。
4、引申意义
除了形容动作或事件的快速、突然外,“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还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事物的发展速度之快,例如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迅速进步等。同时,它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人的反应速度或行动能力之强,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
关于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造句
1、歹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走了受害人的钱包。
2、警方在接到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但歹徒已经逃之夭夭,整个过程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3、歹徒突然闯入银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局面,让所有人措手不及。
4、警方经过周密的部署,终于在歹徒行动之前将其一网打尽,整个抓捕过程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5、歹徒在行凶后迅速逃离现场,警方虽然赶到,但已经来不及阻止,整个事件的发生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意思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意思是打雷的声音来的太快了,快的连耳朵都没来得及捂。形容事情发生的太突然,连准备的时间都没有。动作和事件来得突然,猝不及防。出自《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造句:
1、青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吼一声跳起,把虫子捉住了。
2、她持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插了队,并且买到了火车票,众人对她骂骂咧咧,她却毫不在乎。
3、我经常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但是通过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手段和铁血作风,常常化险为夷,踏荆棘如坦途。
意思: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动作和事件来得突然,猝不及防。
出处:战·姜子牙《六韬》
原文节选:无恐惧,无犹豫。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迅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译文:没有看见敌人虚实形态的变化而与之交战,虽然军士很多但一定失败。善于作战的人安处不受干扰,能胜则战,不胜则止。所以说没有恐惧,没有犹豫。用兵的害处,犹豫最大;军队的灾难,莫过于狐疑。
总之,善于用兵的人,见有利决不放过,遇到时机决不犹疑。失去有利时机,将反受其害。所以有智慧的人抓住战机决不错过,灵巧的人毅然决断而不犹豫。他的行动像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奔跑趋敌,有如受惊;用力而战,有如发狂。阻挡的遭到击破,遇到的必定失败灭亡,以这样凶猛的攻势,谁又能抵御呢!
扩展资料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据说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吕望。但是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从此书的内容,文风及近年出土文物资料等分析,可大致断定《六韬》是战国时期黄老道家典籍。
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上一篇:白首不相离-白首不相离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