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教学 成语教学

应接不暇造句动态描写-应接不暇的造句和意思

tamoadmin 2024-10-27 人已围观

简介徉于大自然的怀抱,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溪流、碧绿的田野,让我们心旷神怡;四季更替、花开叶落、鸟啾虫鸣带给我们无限的乐趣。这美好的景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那么如何写好景物呢?怎样才能够描写具体、语言优美,让文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一种美好的享受呢?一、亲身感受,做到胸有成竹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凭空捏造,要到郊外、到田野、到公园去走一走,仔细观察春风、春雨、花草树木等

应接不暇造句动态描写-应接不暇的造句和意思

徉于大自然的怀抱,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溪流、碧绿的田野,让我们心旷神怡;四季更替、花开叶落、鸟啾虫鸣带给我们无限的乐趣。这美好的景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那么如何写好景物呢?怎样才能够描写具体、语言优美,让文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一种美好的享受呢?

一、亲身感受,做到胸有成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凭空捏造,要到郊外、到田野、到公园去走一走,仔细观察春风、春雨、花草树木等景物的特点。可以用眼睛去看,看景物的形状、颜色、数量等;用耳朵去听,听春雨的沙沙、小溪的叮咚、小鸟的鸣叫;用鼻子去闻,闻花草的芬芳、泥土的清香;用身体去触,脚踏草坪的松软,手摸湖水的清凉,……调动一切感官亲临其境,让春天映在自己的眼里,美在自己的心里。认识春天,了解春天,感受春天,这样“胸有成竹”,写起来才能言之有物、得心应手。

二、掌握方法,做到生动具体

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描绘出来,传达给读者,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样的描写才是成功的。要想生动形象地把所描写的对象勾勒出来,借助一定的方法技巧是必要的。

1.按照一定的顺序。在作文中,我们观察和描写景物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写景的文章通常可以按照“移步换景”或是“定点观察”的游览顺序。

“移步换景”即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

“定点观察”就是观察者站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向四周观察。可以由近及远、由远及近,也可以由高到低、由低到高,还可以先前后再左右、先中间后两边。

2.点面结合。就是把总体和局部结合起来的写作方法。所谓“面”,指的是对景物整体形象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所谓“点”,指的是对其中一种或一个景物的特点进行详细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具体描写和“面”的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有这样点面结合的片段。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一个充满阳光的早晨。这一次,作者看到了鸟儿在大榕树上欢乐生活的热闹场面。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 的方法对鸟的活动进行了生动的描写。“面”的描写:从“一声鸟叫”开始,作者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一直到后来,“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鸟儿不但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它们形态不同(大的、小的、花的、黑的);姿态各异(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简直就是一幅动态的画面,作者不想错过任何一处画面,所以眼睛“应接不暇”。 “点”的描写:作者肯定觉得描写一群鸟的欢乐还不够,于是又特地描写了一只画眉鸟。“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这样由面到点,作者就把众鸟活动的自由欢乐热闹的场面描写的惟妙惟肖。我们在广场喂鸽子的场面以及在公园湖中观察到的鱼儿吃食的景象,都可以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描写。

3.动静结合。在描写景物的时候,想要做到情趣盎然,在描写中就必须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才能显示出一种出自天然的和谐美。如《第一场雪》中“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等是静态描写,“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是动态描写。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静态描写给人以幽静秀雅之感,动态描写给人明快热烈之感。这一动一静使景物的特生更加鲜明,使画面更加迷人。

4.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大自然中的景物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有许多范例,作者巧借修辞来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值得我们欣赏、学习和借鉴。

拟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景,就是把景物当成人来写,让其有感情,有思想,会歌舞,会说笑。如《林海》一课:“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作者在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兴安岭当做一位温柔而美丽的姑娘来写,形象的写出了兴安岭山顶青松林立,山腰白桦密集,山脚开满五颜六色的野花的美丽景色,

比喻。在文章中恰当的运用比喻的手法,会使笔下那些美妙的景物更生动形象。如“柳树舒展开了黄绿嫩叶的枝条,在微微的春风中轻柔地拂动,就像一群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这里把柳树比作仙女,就写出柳枝轻舞的婀娜多姿。再如“春雨连绵,洒在院里的梧桐树上,‘沙沙沙’,像音乐家轻轻拔动琴弦,又像蚕宝宝在悄悄吞食桑叶……”作者把春雨比作音乐家和蚕宝宝,富有情趣,生动传神。

排比。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层次清楚、形象传神。如“春天来了,燕子飞回来了,花儿笑起来了,小河动起来了,鱼群游起来了……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色。”再如《火烧云》一课“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这个片断作者运用排比抓住了火烧云的色彩绚丽的特点变化进行描写的。

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运用夸张可以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如《爬天都峰》一课“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的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的铁链,似乎是从天边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用写出了山峰陡而高的特点。

总之,在景物的描写过程中,要注意选好观察的角度,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好描写的顺序和使用适当的描写手法,一篇景物描写的文章就可以顺利完成了。

试着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光明了。我们也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们注意地看着。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棵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登高》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要求:准确,全面并且写出具体的哪句用什么写作手法?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光明了。我们也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们注意地看着。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棵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云的动态描写作文

摘要:七律作为成于唐盛于唐的近体诗体,形式要求甚为严格,这种严格规范的形式美就决定了七律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作为七律集大成者的杜甫,也是在极具束缚力的诗歌体式中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诗歌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文选择代表杜甫七律较高成就的《登高》一诗,着重从七律的格律形式和诗人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两方面结合内容探索七律的独特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杜甫 七言律诗 《登高》 艺术表现

引言

艺术表现力可理解为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染力,诗歌作为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更是在艺术表现力上有它自身的要求。在唐代众多的诗歌体式中,律诗的格律要求最为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七律又是律诗中较五律来讲形式上更为讲究的诗歌体式,这种具有严格规范的形式美决定了七律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七律的艺术表现力是通过两方面来共同达成的:一是它本身的这种形式上的要求,七言八句,较绝句、五律相对来说的“长句”形式,便于奔放驰骋的情感抒发,易与诗歌内容结合形成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艺术风格,同时在声律严格、体制有限的形式束缚下,诗人往往注重锤词炼字,力求言简意丰,七律便呈现出意蕴丰厚、内容厚实的艺术风貌;二是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诗体只是形式,并不能独自呈现表现力,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只有作者能够在诗体框架内巧妙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局限的形式空间内游刃有余地表达出溢于言表的多重内涵,才能达到艺术功效,使诗兼并形式和内容呈现本身的艺术表现力。

杜甫是运用七律最多、最娴熟也是最为成功的诗人。他在诗体上的最大贡献,在于完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化,同时,杜甫七律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他的七律在谋篇、造句、遣词、炼字及对各种技巧的熟练运用上,都超越了前人及同时代诗人。黄子云《野鸿诗的》曾针对杜甫的七律,作了如下批评:“杜之七律则千百年无伦比。其意之精密、法之变化,句之沉雄,词之整练,气之浩汗,神之摇曳,非一时笔舌所能罄。”[①]黄氏从意、法、句、词、气、神六个方面来评价杜甫的七律,真可谓慧眼独具。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说:“少陵七律与诸家异者有五:篇制多,一也;一题数首不尽,二也;好作物体,三也;诗料无所不入,四也;好自标榜,即以诗入诗,五也。此皆诸家所无。其它作法之变,更难尽数。”[②]胡氏运用比较的方法,更加凸现了杜甫七律的特点与成就,由此看来,杜甫是七律的集大成者,那么在杜甫七律中,这种诗体的独特艺术表现力便展露无遗。

《登高》[③]是杜甫56岁滞留夔州时所写。当时他生活无靠,又身患多病,心情愁苦至极,难以排遣,这年秋天他独登高台,百感交集,遂成此篇。对于《登高》一诗,历来诗论家都对其评价极高,杨伦在《杜诗镜诠》中称其为“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第一”,[④]胡应麟誉道:“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⑤]本文着重从七律的格律形式和诗人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两方面结合内容分析《登高》一诗,以此来探索七律的艺术表现力在杜甫手中的表现方式。

1.声律形式之美

律诗是唐代成熟起来的一种诗体,格律要求极为严格: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双句必须押韵,且一韵到底;颔联、颈联必须两两对仗;各句用字平仄相间。杜甫写诗非常讲究诗歌的形式,驾驭律诗这种高华典雅的诗歌形式,得心应手,尤其到了晚年,长期的生活磨炼和创作经验的积累,诗律更趋于精细,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登高》一诗采用的艺术形式就是极为完美的。

1.1 平仄规整不拘泥

《登高》采用的是七律平仄格式中最正规的一种──首句入韵的仄起平收式。按照标准的七言律诗的格式,其平仄规律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把原诗的平仄的实际与这个典型的标准格式的平仄对照一下, 就会发现, 原诗有几个地方的平仄与这个标准格式不一致,它们主要出现在首联和颈联。首联中不一致的是“风”、“猿”、“渚”、“沙”, 颈联不一致的是“百”和“多”,而尾联只有一个字与标准格式不同,即“潦”字,颔联则与标准格式完全一致。这样全诗的具体平仄格式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平仄平平平仄平

渚清沙白鸟飞回。仄平平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做客,仄仄平平平仄仄

百年多病独登台。仄平平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平平仄仄平平仄

潦倒新停浊酒杯。平仄平平仄仄平

首联上句第一字仄声换成平声,下句第一字平声换成仄声,一开始便用轻重的变化增加了两个节奏。“天高”一词与猿声连着表现一种高扬凌厉的情调,连续上扬之后,“猿啸”仄下沉,诗句两头均形成一个急速的起伏,最后一个“哀”字,扬而不返。颈联处在全诗景与情的转折点上,“百”、“多”处平仄的稍微调整让诗句更添了一份多病缠身的人生疾苦与无奈。然而,以上平仄同标准格式不同的地方, 都没有超越律诗的规定,也就是说,是律诗的规律允许的。这就表明,杜甫一方面严格按照律诗的要求去写诗,另一方面又在规律允许的范围内作一些适当的调整,而这些适当的调整又刚好和诗作表现的思想感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2韵律和谐不单调

此诗首句入韵,一、二、四、六、八句皆押韵:从首句开始,一、二、四、六、八句的押韵的字,依次是“哀”、“回”、“来”、“台”、“杯”,皆为“灰”韵,流畅的“灰”韵,便造成声调的回环流转,借飞旋回荡的意象将秋气的动态极尽描写。此作韵律和谐、音调铿锵,字字恰当,用语准确,这就加强了诗的音乐美,也就使诗更具有表现力。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在这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我们也可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1.3对仗工整不滞板

首联,“风”对“渚”,“天”对“沙”,“猿啸哀”对“鸟飞回” ,其中,“猿”“鸟”,走兽对飞禽;“啸”“飞”,声音对动作;“哀”,声音凄惨状,“回”,去而复返状,“哀”而又“回”,婉转凄惨,此外,此联精妙之处在于句中自对,“风”对“天”,高处景致;“急”对“高”,修饰“风”“天”意象。“渚”与“沙”并列,“清”与“白”相对,如此一来,沙滩、高地一脉相承,清爽白净相得益彰,浑然一体自然成景,而且,“风急天高”为仰视所感所观,“渚清沙白”为俯视所观所感,因此相对。

颔联“无”对“不”,“边”对“尽”,表界限。“落木”对“长江”,水木相对;“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登高所见,声势浩大。“萧萧”对“滚滚”,拟声状貌,且以静对动。“落木下”对“长江来”,联合构成登高视野的二维空间。“下”对“来”,有处逆境低沉之感。

颈联“万”对“百”兼“里”对“年”,时间对空间。“秋”照应“病”,隐喻人生衰亡的季节与身心的困顿构成悲怨情绪的交集。“长”之频繁长久,对“独”之孤单无助,由线构成的面对孤立的一点,更显亲朋不在、只身飘零的生命之哀伤。因“作客”他乡而重阳“登台”,照应得顺理成章。此联空间上离家“万里”,情不知所系;时间上生不过“百年”,恨不知所起。时间与空间的坐标,以诗人为中心,百感交集,思绪万端。

尾联“艰难”对“潦倒”,渗透国运衰弱、身世困顿之苦,“苦恨”是对世事艰难的愁苦、无奈,“新停”则也是无法饮酒解愁的烦闷、无奈。“霜鬓”、“酒杯”都是愁苦至极的身中之物,时至今日,都染满了无尽的衰颓、惆怅。

细究起来,全诗在声律句式上,有极精密的考究。如前文所分析,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但是如此严整的对仗却并不显得滞板,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伴以滚滚而来的江水,整个境界卷入到急速的流动之中,然后是一声深深的叹息。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是增加了诗句的密度与容量。杜甫用了那么多在动作上相互连贯性极强的动词,造成全诗的流动感和整体感,使人读来有一气流转之感。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全诗通过平仄的精心安排、字句的巧妙对仗来表现声象上的气势,可谓匠心独具。

2.表现手法之巧

如果只是按照诗律书上押韵、平仄、对仗的规定写出来的诗, 历代可谓甚多,七律诗也不在少数,然而像杜甫七律的优秀之作仍占少数。在严格的诗律形式中灵活巧妙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从而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是杜甫七律诗取得如此之高成就的重要原因。杜甫善于吸收诸家之长,融汇贯通,因此他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2.1意象运用巧妙独特

在《登高》首联两句,十四字一笔拽出六种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意象分别从形、声、色、态不同角度,描述出了诗人登高望远所见的夔州地区深秋时节的独特风物,六种意象都极染悲秋之意,这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便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诗一开头就突出了一种动感:风急、天高、猿声哀鸣,渚清、沙白、鸟儿来回飞旋……本来写不出形态的秋气,都借这些意象所构成的这种飞旋回荡的动态显现出来了”。[⑥]这六种意象使声、色、意、觉全部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一气流转,位于诗首,有使人应接不暇之势,开篇因此便起势突兀,如狂飙来自天外。

2.2锤词炼字精炼传神

首联“猿啸哀”中一个“哀”字,就将长江三峡中的猿猴凄厉之声描述得淋漓尽致,使全诗为悲哀激荡的气氛所笼罩。每件景物的描写均用一字,却生动形象,体现出杜甫用词极为精炼传神。

在颔联中,杜甫运用迭字,迭字运用是增强诗歌音乐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秋日登高看江看树之廖阔远景, “无边”,旷远萧瑟,“萧萧下”,又加快落木了飘落的速度。“不尽”本来就境界壮阔,“滚滚来”又增添了“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萧萧”“滚滚”放大了落木的阵势和江水的流逝,无不传形、传声、传神,使诗句飞动起来。一句仰视,一句俯视,大有疏宕之气,不愧为千古名句。除此诗之外,他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等诗句都是运用迭字的佳例。叶梦得《石林诗话》则说:“诗下双字极难,须使七言、五言之间,除去五字、三字外,精神兴致,全见于两言,方为工妙。……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夕,与‘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等,乃为超绝。”[⑦]以“超绝”来评价杜甫七律中的迭字,足以帮助我们认识杜甫表现在七律创作中功力深厚之程度。

2.3言简意丰,悲秋蕴多意

全诗之眼在于“悲秋”,悲秋即悲叹生命的凋零。颈联中,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一联八意,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⑧]“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万里”加上“悲秋”,“百年”更兼“多病”,“常作客”又逢“独登台”,诗人用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从多方面以多层次进行渲染和抒写,使感情的抒发达到了顶点,语言充满着张力,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首联的哀景遥相呼应,意境浑融。字少而意丰,语短而味久,显示了这位诗圣不凡的笔力。

2.4情景交融,构思精巧

杜甫的抒情诗往往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登高》亦不例外,全诗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写景是为了抒情,情又因景生,以景托情、情景交融、构思巧好,浑然无迹,写景或抒情,角度虽不同,但都以“悲秋”为中心来组织全篇的内容,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但与其他抒情诗略有所不同的是,杜甫在全诗的谋篇布局,节奏安排上巧妙出奇。

诗人先从为自己的感情所笼罩的眼前景色写起,后半首才归结到自己,呈示出登临时的感慨和登临前的心境。像杜甫其它的登高诗,都是按事情发生的自然顺序来撰写,如《九日五首》中的第一首,先从“独酌”、“登台”写起,然后申叙感慨;另一首登高之作《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领起,都是即事顺序成章的。唯有此首,先推出登高者眼前的景物,这景色中含有胡应麟所说的“飞扬震动”的境界,再在这一境界中出现人,即悲秋而又多病的自己,这就造成了感慨未抒气氛已成的动人的诗情。因此,胡应麟评此诗有“建瓴走坂之势”。

“杜诗七律流畅者不少,但此诗的结撰方式难度极大:首联密集的音节安排和写景的急速变换相对应,构成动荡回旋的意象;颔联用歌行式对仗,又增加了流畅的声情;颈联、尾联连用递进句法,一意贯穿,遂使全诗一气流注,峭快中回荡着飞旋流转的旋律。”[⑨]首句如狂飙来自天外,走诗骤猛疾急,使全诗为悲哀激荡的气氛所笼罩,“渚清”一句语势平缓,仿佛闲笔,实际上是为下句感情的滔滔倾泻酝酿契机,借写望中所见而逼出第三四句。颔联笔势滔滔而下,奔涌而出,雄峻奔放,浑重阔大。“无边”一句,给人以万景纷驰、百感交集之感。可是紧接着就是“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不仅展现出开阔辽远,无比壮观的境界,而且突出了诗人壮心不已的激情。颈联万里悲秋、百年多病又为形象性极强的画面展开了现实人生的壮阔背景,沉郁顿挫,蕴藉厚实,诗意更为拓开。尾联扣上诗题,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委婉哀怨,一唱三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全诗八句收放自如,开阖随心,疾徐适度,强弱有致。通篇行致随心所欲,却又严循法规,开阖跌宕,全掌于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之下。

由此看来,杜甫在七律的创作中,别具匠心地将字法、句法、章法三者有机融入一首诗中,使其在艺术上产生出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来,此诗便是如此,八句内部各自关系和四联相互之间,叙景与抒情相呼应,工笔与写意相结合,节奏缓急与感情变化相对应,若进行细细分析的话,有几乎说不尽的构思之妙。杜甫用完美的艺术形式和错综变化的艺术手法,把暮年孤独、壮志难酬的泣血真情,表达得慷慨激越,悲壮苍凉。

“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⑩]“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胡应麟的高度赞誉,杜甫的这首《登高》实当之而无愧了。

仿照例子写一写

1. 3篇作文: (1)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云的作文;(2)用动态静态去描写

天空,一个偌大无边的舞台,白云正在“上演”精彩的节目。

看,几朵云从远方飘过来了。最前面的一朵像一只绵羊,后面紧紧跟随一只大公鸡,它俩被一只没有尾巴的怪兽追赶着,样子显然有些惊慌。我和伙伴们对着天空大声呼喊:“绵羊、公鸡,你们快跑,快点跑呀!”这一喊,它们好像听见了,但大事不妙,怪兽似乎加快了速度,转眼间越过公鸡,追上了绵羊,就在怪兽与绵羊滚作一团的时候,原先的公鸡摇身一变,变成了兔子。再看羊和怪兽,哪里还有它们的踪影?原来它俩相互融合,又以老虎的形象出现了。这老虎凶恶异常,可惜只有一前一后两条腿,它低着头只顾向前走,全然没有发现身后的兔子……过了一会儿,老虎的头没有了,腿消失了,尾巴断裂了,渐渐地,渐渐地,身子散开了,兔子也不知去向了……

我爱春天的美丽多姿,更爱春天看云时的梦幻与神奇!

1.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 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2. 描写云的作文400字

抬头仰望天空,美丽的云在空中飘动,会使我的心情像云一样轻松。

天空中的云,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如果你一不留神,它就会变成另一朵云,让你找不到它,它在慢慢移动,有时会像一条龙,有时会像张着大嘴的鳄鱼,有时会像一辆你从未见过的豪华的汽车……

看!离我最近的那朵云,它好象是一位美丽的天使,她正在看我,仿佛是在邀请我去做客;再看,遥远的天边的云,更是形状不同,每一个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特点,天边的云颜色很浅,就像是所有的云都汇集到了那里,铺成一片。有一朵云,很像一座白色的宫殿,在宫殿的四周,有许多小岛围绕着,它仿佛向我铺开一张地毯,好象想让我走过去的样子。

晚上的火烧云,甚是美丽,它和白天的云彩不同。但人们都期望它出现在傍晚。因为民间有一句谚语“早烧阴,晚烧晴。”它的意思是早晨的时候有火烧云就意味着这一天是阴天,如果在晚上出现火烧云就意味着明天是晴天,所以人们很期望它出现在傍晚。

我曾经仔细观察过火烧云的形态,它是橘红色的,这深深的颜色几乎渲染了半边天,非常美丽。再仔细看它,它的颜色由浅**变成了橘红色,和天空的颜色合为一体,就像是美术里的水彩画一样美丽。

当天漆黑的时候,天空完全变成了黑色,看不到一朵云彩,只能看到无数个小星星在眨着眼睛。明亮的月亮挂在天空,为行人照明了前进的道路。

云,美丽的云,洁白的云,姿态万千,从天的这边飘到天的那边。

不久以前,有一位学者告诉我:“如果有人抬头全神贯注的看着天空,那这个人一定很寂寞,只有他抬头看天空中的云,那么他所有的烦恼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我坚信这句话,每当我寂寞的时候,我都会抬头向天空望一下,真的如学者所说,我的所有烦恼都消失了。

抬头仰望天空,云在动,会使我的心情随着云一起飘动……

3. 描写云的作文

观云

山城重庆,被称为“雾都”。天空灰蒙蒙的,很少有蓝天映衬下的白云,可我们在云南中甸旅游时看到的云,可不是这样的。

那天,我们一家去中甸旅游。在飞机上时,我好奇地把头伸到窗前,一看,便忍不住大叫起来:“哇噻!真是太美了!”只见舷窗外,那云朵一层一层地叠在一起,像连绵不绝的山峰,这些山有的高,有的低,有的险峻,有的平缓……除了颜色不同,这些“云峰”几乎和真山峰一模一样。一会儿,山峰没有了,变成了个小人儿,似乎是在向我们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过了不久,太阳出来了,照在云朵上。我忽然觉得被笼罩在一种奇丽的景色之中——霎时间,所有的云朵似乎穿上了金色的衣裳,变得光芒四射,发出万道金光。云仿佛让太阳镶上了一条金边,变得美丽无比。我恍如置身于烟雾缭绕的天宫,变成了一个仙人。这一切,都像梦境般出现在我的眼前。

下了飞机,我意犹未尽,开始观察中甸的云。

这时,天蓝蓝的,象是一颗巨大蓝宝石,云仿佛是被蓝宝石,云仿佛是被谁洗过似的,白谁洗过似的,白得没有一点污渍。这些云不时地变化着形态,好像在向你展示他是一切的“化身”似的,先象是一匹骏马在吃草,后来,一整风吹来,骏马变成了一只小兔,不一会儿,小兔融入云中不见了,出现了一个猎人,我想:这位猎人大概是在找那只小兔吧。后来,云又变成了小鹿、飞机和农民。云真像一个魔术师,想变什么就变什么,难怪诗人来鹄会说云:“千形万象竟还空,万里藏山片复重”呢!

云,这个变幻无穷的小精灵,我喜欢它!

4. 描写云的作文

我喜欢春天的毛毛细雨,我喜欢秋天的硕果累累,我喜欢冬天的鹅毛大雪,但是,我更喜欢夏天千变万化的云。

蓝蓝的天下是白白的云,云,它是蓝天中的不可少的点缀。有了洁白的云让蓝天更有看点。云,洁白色的云代表着美好的人品也犹如洁白色的天使心。

云它瞬息万变,可以变成任何一种形态。有人说云它是仙女丢失的彩带,它会变成雨水洒落在干旱的地方。果真抬头看那千变万化的云,仿佛它知道你在想什么似的,它果真变成七彩带,它现在一定在向着需要它的地方——干旱的地方飘去吧!

云,可能只有被人提到的时候才会被关注。但是一关注上了,得到乐在其中的乐趣就会随时关注它。

傍晚,当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它把所有的光都洒落在云层上,形成了美丽的夕阳。

云它随着风而千变万化。有一天,他可能变成一张和你一样的脸。你永远都不知道它下一秒会变成什么!只能永远永远的关注它。有一天就会发现离不开它了!

云给了人类美丽的幻想。云给人类带来了雨,为大地解除了干旱。

我喜欢各色各样的云。

原文地址:

5. 描写云的作文500字

大大一团棉花糖,高高挂在蓝天上。天天飘来又飘去,小小雨滴里面藏。哈哈,答对了,这就是——云!

当太阳还没来上班的的时候,云已经到班了。瞧,他们有些像大灰狼,正追赶活泼的小羊;有的像飞龙,在空中跳舞¨¨¨大概是它们玩的太开心了,太阳来上班了,他们也没有发现。

时近中午的时候,云儿们好像床上了一件金**的衣服。这衣服是太阳公公送给它们的。中午太阳光比较垂直的照射地面,被大气反射掉的光波很少,较短波长的光波比如说**光波也可以进入大气层,云就变成金色的了。

鱼鳞云也十分漂亮。它们不知是被谁给割成一块一块,整齐有序的排列在天空中。

如果说鱼鳞云十分漂亮,那火烧云就是云中的极品了,它和白天的云彩不同。但人们都期望它出现在傍晚。因为民间有一句谚语“早烧阴,晚烧晴。”它的意思是早晨的时候有火烧云就意味着这一天是阴天,如果在晚上出现火烧云就意味着明天是晴天,所以人们很期望它出现在傍晚。我曾经仔细观察过火烧云的形态,它是橘红色的,这深深的颜色几乎渲染了半边天,非常美丽。再仔细看它,它的颜色由浅**变成了橘红色,和天空的颜色合为一体,就像是美术里的水彩画一样美丽。

云,变幻无穷;云,神秘莫测;云,美不胜收……我喜欢天上的云,也喜欢听有关云的歌曲。云,变幻无穷;云,神秘莫测;云,美不胜收……我喜欢天上的云,也喜欢听有关云的歌曲。写到这了,我不由自主地唱起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6. 描写云的想像作文

有一天,我在放学时不经意地朝头上一看,哇噻!好奇怪好可爱的云啊!于是我开始仔细地观察起天上的云朵。

天上的云,千变万化,刚刚还是一只小猫,等风一吹,又变成了小狗。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个和谐的家庭。忽然,一群鸽子飞过天空,霎时,天空焕然一新。我注意地看着云的变化。但是天空偏偏不让我看清所有云的变化,我看着这朵云从一束变成了二、三束花,那边的云又从小猫变成了小鸟,变得又多又快,使我的眼睛应接不暇。瞧!云又变了,这次它变成了公园、大树、足球、大山、小孩、书包、钢琴、电脑、城市、楼房、汽车等等。可转眼间,又什么都不是了,始终变化来,变化去。

慢慢地,晚霞从天边映上来了,哇!晚霞出来和不出来又是另一番景色。一刹那,天空一下子就红了,云也红了,好象千变万化的云燃烧起来似的。云红了,小羊红了,草地红了,电灯、书本、狮子、苹果、运动员、操场也都跟着红了起来。那天空好象是红的世界,也映成了红的天下。

一会儿,晚霞渐渐退下,天也渐渐地暗了下来。我仍翘首西望,盼望着明天的云更加千变万化。回到家后,为了记下这美丽的景物,我就把它写在我的日记本上,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7. 一片描写云的文章

云 天如碧海,云像海上的轻舟,静静地,轻轻地漂泊,生怕惊醒大海的酣梦。

大的、小的、白色的、紫色的云块,看上去如褪了色的蓝布嵌了几枚图案。那图案一会儿像金鱼、像白鲸、像蟹爪、像骏马。

.一会儿互相碰撞,互相招手,不愿亲近,又不忍分离。

一年四季,秋天观云是最好的时节。一天之中,傍晚的云最美。

当太阳醉醺醺地落到房顶上时,云便展开了她那美好的容颜。 站在高处,放眼望去,万道霞光,从一扇薄薄的屏障中射出,那屏障便是云。

红色、深红色,然后是蓝色、深蓝色。 太阳快落到地平线上了。

云被太阳照得更加绚烂,在靠近太阳的地方,云朵更有魅力了。 云在太阳上轻轻飘着、飘着。

一会儿像轻柔的棉絮,若飞、若停,招之若来,推之若去:一会儿像奔腾的骏马,向远处驰去,好像要奔赴疆场:一会儿像殿宇宫阙,连成一条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长城,金色的阳光勾勒出了殿宇宫阙的轮廓。 云边上,一个口儿一个口儿的,像被什么咬了似的。

好像是被人吓怕的不敢再去吃月亮,只好拿这五彩缤纷的云来充饥。 太阳继续下落。

云还是那样灿烂辉煌、五彩缤纷,只是不像刚才那样刺眼罢了,倒像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女缅缅腆腆地站在面前,穿着彩色的衣裙,翩翩起舞。风缓缓吹过,她的衣裙轻轻摆动,优美极了。

太阳有些暗淡了。这时,又是一幅一幅迷人的彩云图出现了,这些彩云图又像彩色的绢绸和松软的棉絮制成的巨大雕塑,又如海市蜃楼,激发人们去遐想。

太阳完全落下去了,云也发暗了,呈现着红色,显得格外厚重。只有云边上还微微发着橙红色的光。

天黑了,云走了。月亮冉冉升起。

大地显得安宁和谐、清澈豁然。

.观云 山城重庆,被称为“雾都”。天空灰蒙蒙的,很少有蓝天映衬下的白云,可我们在云南中甸旅游时看到的云,可不是这样的。

那天,我们一家去中甸旅游。在飞机上时,我好奇地把头伸到窗前,一看,便忍不住大叫起来:“哇噻!真是太美了!”只见舷窗外,那云朵一层一层地叠在一起,像连绵不绝的山峰,这些山有的高,有的低,有的险峻,有的平缓……除了颜色不同,这些“云峰”几乎和真山峰一模一样。

一会儿,山峰没有了,变成了个小人儿,似乎是在向我们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过了不久,太阳出来了,照在云朵上。

我忽然觉得被笼罩在一种奇丽的景色之中——霎时间,所有的云朵似乎穿上了金色的衣裳,变得光芒四射,发出万道金光。云仿佛让太阳镶上了一条金边,变得美丽无比。

我恍如置身于烟雾缭绕的天宫,变成了一个仙人。这一切,都像梦境般出现在我的眼前。

下了飞机,我意犹未尽,开始观察中甸的云。 这时,天蓝蓝的,象是一颗巨大蓝宝石,云仿佛是被蓝宝石,云仿佛是被谁洗过似的,白谁洗过似的,白得没有一点污渍。

这些云不时地变化着形态,好像在向你展示他是一切的“化身”似的,先象是一匹骏马在吃草,后来,一整风吹来,骏马变成了一只小兔,不一会儿,小兔融入云中不见了,出现了一个猎人,我想:这位猎人大概是在找那只小兔吧。后来,云又变成了小鹿、飞机和农民。

云真像一个魔术师,想变什么就变什么,难怪诗人来鹄会说云:“千形万象竟还空,万里藏山片复重”呢! 云,这个变幻无穷的小精灵,我喜欢它!遥远的,天的边际,悠悠升腾起一朵洁白素雅的云。云俯瞰大地,深深地望了一眼自己原来的栖身之所--一方小水池,然后便尽情地在天空中随风游曳。

天空是那样的神奇浩渺,阳光是那样的亲切温和,雄鹰是那样的矫健勇猛……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而美好,比那方小水池大得多,好得多。云在心里想,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是啊,它曾经只是小水池里一股不起眼的浑浊的雨水,与水池做伴,与泥沙为友。一日,丽日蓝天,它一抬头,猛然瞥见天空飘过一朵轻盈的云,心中就产生了一个美丽的憧憬。

朋友们盛情地挽留它,然而它说自己就像那开弓的箭。朋友们只好祝福它,叮嘱它若是累了,依然回到它们身旁。

于是这一股雨水甘愿忍受阳光灸烤的痛苦,历经千辛万苦,脱去一身的凡俗,漂浮成天空中一朵清丽动人、怡淡如烟的云。 云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飘呀飘,白天偶与飞鸟擦肩,偶向太阳问好;夜晚或与星星致意,或与月亮闲聊。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就这样,云带着一腔的热情游遍了天空的每一个角落。飘呀飘呀,有一天,云突然漫无目的起来,偌大的天空自己显得多么的渺小,一种漂泊的孤独感深深地侵袭着它。

云想着太阳平日里的友好温暖,便渴望追随它,伴随它东升西沉,从此不再随风漂泊。可是,当它把自己的愿望告诉太阳时,太阳却说:"不行,不行,你会遮住我绚丽的光芒,成为我的绊脚石。

"云只好悄悄地避开太阳,于天空中苦苦地徘徊,徘徊成一抹凄清,几分苍凉。 云想着星月平日里的娴静明亮,便渴望在宁静的夜空中与群星为伍,与皓月结伴。

可是,它同样遭到了婉言拒绝。云只好无言地绕开星星躲过月亮,载着满心的凄楚在风中飘荡,如一片落花跌入流水,没有方向。

太阳依旧灿烂,星月依旧闪亮。云,依旧在风中漂泊,在空中流浪。

云幽幽地想起了水池的温馨,泥沙的挚诚,有一滴泪,在风中洒。

8. 描写云的片段

描写云的段落

置身在陡峭的石梯上,但见从山下的深谷里飘飘悠悠地升上几股似烟非烟、似气非气的云来,既不是一片片,又不是一朵朵,而是一缕缕。并不散开,顺着淙淙流淌的山泉,向上袅袅飘来。使游人情不自禁地有了一种悠悠似仙的感觉。

朵朵浮云,越围越慢,淡淡的云影,逐渐透明。云影轻轻拂过街道,掠过屋顶,遮住人们,仿佛要拭掉墙壁和屋顶上面的污泥尘土,抹掉人们脸上的愁容。

翻腾的乌云,像千百匹脱缰的烈马,在天池中奔驰、跳跃,有的俯首猛冲,有的昂首嘶叫,有的怒目圆睁,扬起了前蹄,有的扬起鬃毛,甩起了马尾,蹄一动,踢起了万朵银花,尾一扫,扬起了弥天大雪。

深蓝的天空飞浮着乳白色的云团,在地面上投下了一块一块的云影;一条玉带般的云雾横缠着逶迤的群山,使那些露出头来的青山秀峰像围上白纱的村姑一般妩媚动人。

一缕白云,像轻纱一样,被晨风徐徐吹进。从一片松林的梢上飘来,到了吹笛姑娘的头上停住。似乎留恋,不忍离去。过了一会儿,不知何故,忽然散开,飘飘上升,溶入又深又蓝的天空。

1、一天傍晚,我出外散步,忽然觉得被笼罩在一种奇丽的景色之中。举目远望西边的天际,我发现那玫瑰色的云块在天空徐徐变幻形状——时而像巨人,时而像雄狮,时而像染了多种色彩的山峦。那多彩的舞剧即将开始。我被这迷人的景象陶醉了。

2、在蓝宝石一样的天空中,飘浮着雪一样的云,它们在天空中无忧无虑地飘动,或浓或淡,还不时地变换形态,好像在向你显示它的一切。有时,白云像一只小白免在向前奔跑,像是有人在追它,不一会儿便融入云群中了,有时像从远处翩翩飞来一只白蝴蝶,它一点一点地扩大,模糊了,变成一片大云朵。

3、滚滚的云流翻山而过,直泻深谷,似流水瀑布,气势磅礴,宏伟壮观。这就是庐山有名的瀑布云。有时,它清涓细流,翻过小天池山,形成一线,进入幽谷。有时它银丝缕缕。经过小天池山的每个山口,形若玉带抖落而下。有时,它又似奔腾的江河,翻过天山顶,汹涌澎湃,飞流直下,一泻千尺。

4、轻渺袅袅的烟云渐渐淡化,阳光抛出了一缕金线,迅速地在树捎上泛滥开了。阳光终于把鸟儿的翅膀熨贴得舒展了,于是鸟儿鸣叫着飞入高远的蓝天,去寻找轻柔洁白的云巢做短暂的小憩了。

9. 对云彩的描写段落

清早,我和妈妈去散步,出门一抬头就看见了漫天美丽的云彩。

满天的白云像和我们捉迷藏似的飘来飘去。大片大片的云彩浮在空中,有大的、小的、椭圆形的、长方形的、小动物形的```天上的云彩犹如一幅形状各异的图画,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突然,在左上方天空的云彩汇集在一起,堆成了一个大圆,像一个圆圆的大皮球。左下角的云彩又像一个淘气的小男孩,两块云彩连在一起,真像一个小男孩在顶球。可是这么美丽的“画”,是谁画出来的呢?

我正陶醉在对美丽云彩的遐想中,突然,一架飞机飞过把画冲散了,留下了一条长长的白色滑痕,一幅美丽的画就这样在瞬间烟消云散了。

多么神奇、变幻莫测的云彩画啊,我真难忘怀!

莺歌燕舞 西湖春色天堂景

万紫千红 风流太守花间客

——白居易七律诗《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合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