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教学 成语教学

大中至正-大中至正自由广场

tamoadmin 2024-10-25 人已围观

简介极为公正,不偏不倚。大中至正,中,同中庸之中的意,是指适中,适度,简而言之,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大中至正释义为博大、核心达到正统的学问。大即《大学》之大,是指博大,要理解大中至正,就要理解中国人的中正观。中就是核心、中央,正就是确定方位。中则正,只有居中才能正确确定方位。中正,即恰到好处,亦即无过无不及。尚中正,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大特色。《易传》,就是在讲中则正,过犹不及的道理。台湾的"大中至

大中至正-大中至正自由广场

极为公正,不偏不倚。

大中至正,中,同中庸之中的意,是指适中,适度,简而言之,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大中至正释义为博大、核心达到正统的学问。

大即《大学》之大,是指博大,要理解大中至正,就要理解中国人的中正观。中就是核心、中央,正就是确定方位。中则正,只有居中才能正确确定方位。中正,即恰到好处,亦即无过无不及。尚中正,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大特色。《易传》,就是在讲中则正,过犹不及的道理。

台湾的"大中至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

源自明儒王阳明《传习录》的一句名言:『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大中至正」这四字也含有名讳之意。 原来是取自理学的概念。周敦颐《太极图说》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 (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张载《正蒙?6?4中正篇》说﹕「中正然后贯天下之道,此君子之所以大居正也。盖得正则得所止,得所止则可以弘而至于大。」又说﹕「学者中道而立,则有仁以弘之。」邵雍《皇极经世书》﹕「至大之谓皇,至中之谓极,至正之谓经,至变之谓世。」参有关解释。「大中至正」和「中正之道」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和理念。「中」、「中正」即儒家提倡的「中庸」、「中道」,有时也称之为「中和」,意为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宋儒以「理」、「天理」为中正或中庸之道(见朱熹《中庸章句》),实际以儒家的纲常伦理作为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圭堂所说的「中正之道」除含有理学的理解外,还有他赞赏的像维摩诘那样把入世和出世、居家和修道相结合的符合大乘「中道」、「不二法门」的做法,称之为「居士大中至正之道」。

“大中”为唐宣宗的年号(847-859),懿宗沿用不改(859-860)

“至正”为元惠宗的年号(1341-1370)

?大中至正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成语〗: 大中至正

〖拼音〗: dà zhōng zhì zhèng

〖解释〗极为公正,不偏不倚。

〖出处〗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大中至正的意思是什么

出处: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释义:极为公正,不偏不倚。

读音:da zhōng zhi zheng

大中至正的意思是什么?

大中至正的意思是极为公正,不偏不倚。

大中至正,汉语成语,拼音是dà zhōng zhì zhèng,意思是极为公正,不偏不倚。出自《传习录》。《荀子》中的《宥坐篇第二十八》说到: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用白话说的话,这个故事就是这样的。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孔子便问守庙人那是什么,守庙人告诉他那就是欹器。

拼音 dà zhōng zhì zhèng

解释 极为公正,不偏不倚。

出处 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例子

相关百度“大中至正”